泰州养生运动图

  1. 泰州地区何时种植大蒜?
  2. 什么是知行合一?

泰州地区何时种植大蒜?

九月份

对于大蒜播种时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播种。

大蒜是喜冷凉的气候条件,地上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2-16℃,幼苗越冬的最佳苗龄为4-6叶期,从播种到成长为4-6叶需要40-50天,若在日均温度7℃以下,则会停止生长。

泰州养生运动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9月份这时候天气凉爽,适合大蒜幼苗出土和生长。大蒜种植时间是很重要的,要是播种过早的话,大蒜幼苗在越冬前生长过旺会消耗掉养生,会降低越冬能力

所以长江流域9月中旬左右播种,能使得植株在越冬前长到5~6片叶,这时候的植物,抗寒力最强,因此不会在严寒冬季被冻死,能为植株顺利通过春化打下良好基础。

如果大蒜播种过晚的话,则会根系弱、苗子小、抗寒力较低,使得在越冬期间死亡多。所以大蒜必须严格掌握播种期。

泰州养生运动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什么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

宋朝的程颐强调知先于行的倾向,朱熹提出了先知后行,行重知轻,知行相须的观点,他们本是强调知行的密切关系,但是后世的知识分子都在“知”上下功夫,强调格物穷理,忽略了“行”,忽视了道德实践,社会中出现了知而不行,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王阳明针对知行分离,知而不行的社会现象,为了补偏救弊提出了“知行合一”。

心学中“心即理”,这是知行合一的逻辑前提,因为王阳明把“理”完全纳入“心”中,所以对“理”的知的过程,就是清除污垢,显露本心,把本心之理向外推广,依据人的本心去行动实践过程。

泰州养生运动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王阳明看来,知与行是同一个过程,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不知,只是冥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举例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在王阳明看来‘知’好色,和‘行’好色,这个知行应该是同时进行,同一过程,说明知行合一。

我们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缺点,可是我们很难改掉自己的缺点,如果按王阳明的说法就是“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后来有个学者特别欣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就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知和行的关系,始终无人能解决,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意思就是悟道很难,但是执行是很容易的。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意思就是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作用也是重要的。换而言之,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当然王阳明也不是一下就悟出来的,其悟道之路可谓艰辛。

王阳明的悟道之路:

1.兵家:研究兵法,练习骑马射箭。结果被父亲责骂,无用武之地。

2.理学:苦读朱熹著作。在1489年,王阳明就“格”自己家的竹子。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结果失败,对朱子观点产生了怀疑。

3辞章:结交明朝有名的文学流派前七子,结果认识到“学文乃余事”。

4道家:拜访高人,学习道家著作。结果王阳明不满道家对世事的逃避。

5佛家:钻研经书,拜访名僧。结果王阳明认为其有违人性。(佛教不能有七情六欲,而王与禅师交谈后发现禅师思念母亲,故认为其有违人性)

接二连三的“此路不通”,让王阳明年过三十,却一事无成。在得罪大太监刘瑾后,被贬龙场驿驿丞,1508年,龙场悟道,1509年,终于提出了“知行合一”。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519年,王阳明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打出这个名字真的不容易),在没有朝廷的支持,对手又是养精蓄锐的藩王的情况下,平叛了!在这次的实践中,有平叛的志向,也要有切合实际的平息叛乱的策略,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父亲去世后,王阳明离任(南京兵部尚书)回家守孝,经过父亲离世的打击,和大病一场后,开始一心一意的搞哲学。四处游历讲学,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后来,王学的***创建了七个学派。分别是江右王学学派,南中王学学派,浙中王学学派,楚中王学学派,北方王学学派,粤闽王学学派,泰州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学门派也是人才百出,在政治,教育,文学,哲学,治国等,他们都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读明史就会发现,好多名臣,名人,都是王学学派的。

王学门派比较有名的人:

邹元标:吏部尚书,太子少保,谥号“忠介”。

所谓“知”就是“知识”;所谓“行”,就是“实践”;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是有“才干”的人,才干就是:理论+实践。

我对实践的理解是:实践就是把抽象思维(单纯知识)通过亲身体验(实践)而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过程。原本是抽象的纯知识,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形象的场景。如果脑海里能够产生全过程的场景,理论通过实践就升华为才干了。

为什么现代文学很难超过“五四文学”呢?面临民族危亡的大是大非时代,任何一个文化人都是一个实践者,有来自于社会最基层的真实的实践素材为依据,不诞生伟大的作品反而成了一件怪事?

为什么***能够把一大批“李云龙”式的没有文化的农民培养成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呢?因为“李云龙们”接受的是最“言简意赅”而又“高深莫测”的“理论”,***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就是高度浓缩的集大成的军事理论。“李云龙们”只要经历身经百战“实践”的洗礼,就能够成为比“楚云飞们”“麦克阿瑟们”强得多的“战神”般的将军。

由此观之,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是何等的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3722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