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1. 古代有哪些饮食养生方面的书籍?
  2. 从最早的果腹之物,到后来的养生佳品,粥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
  3. 我国早期的烹饪思想是什么样的?
  4. 分餐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会食制什么时候才出现?

古代哪些饮食养生方面的书籍

自周秦以来,人们便开始重视饮食的营养卫生,成于战国的我国第一部皇帝内经》便提出了膳食平衡的理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补精益气。”重视饮食的搭配科学地饮食,达到维持身体健康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点我们的先人早已洞悉。

《神农本草经》说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实际上是食疗。汉代以前虽有托名的食书问世,如《神农食忌》,隋唐以前,魏崔浩《食经》、梁刘休《食方》等全部佚失,其他就是一些养生食疗散见于文章中。

唐代出现孙思邈《千金要方》,其中第二十六卷为“食治”,此书系统地把日常饮食之物的防病治病功能做了简述,共收入食物155种,水果29条,菜蔬58条,粮食27条,鸟兽虫鱼40条,如“小麦,味甘、微寒、五毒。养肝气,去客热……芋:味辛、平、滑,有毒,宽肠胃、充肌肤,不可多食,动宿冷”等。

饮食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元代也有一本专门讨论食疗和养生的书《饮膳正要》,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著作。书中讲了很多如何保养,如何注意食物的营养和卫生,包括预防食物中毒,这个词汇为医学沿用至今。

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高濂撰。八笺即从八个方面讲述修身养生来预防疾病、达到长寿方法,其中“饮馔服食”收录了3253种饮食和药方。“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須以為用者也…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

书籍很多,如果真的想要看书来增长养生知识,上面这几本足够用了,看不懂可以买现代简体重新编辑的,都是先人的智慧和经验总结,仅供参考。

饮食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最早的果腹之物,到后来的养生佳品,粥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

粥的历史

粥在我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可谓渊源流长。自古就有将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养胃气妙品”、“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周书》中有“皇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这是关于粥的最早的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有极细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更有养生专家认为“粥后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乐事也”;大文豪 、美食家苏东坡在食粥后写下了“深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的著名诗句;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只将食粥致神仙”的诗句;清代养生家黄云鸪在《粥谱》一书中对喝粥做出了更为精辟的阐述;“一省事,二味全,三津润,四利隔,五易消化”。


我国早期的烹饪思想什么样的?

中国烹饪文化的精华是饮食思想与哲理。先秦时诸子百家对中国人饮食思想与哲理的形成,都产生过影响

饮食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先秦以来,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医学家、艺术家多谙熟烹饪之道,以饮食、烹饪之事而论修齐治平,成为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使烹饪超越了做饭做菜的局限,升华到一种思想、哲理境界。

阴阳家和医家讲阴阳平衡,四气五味;法家讲饮食去奢侈,崇节俭;墨家讲饮食“饱者去余”,“损而不害”,以适宜为定准。

特别是儒家讲满足人的“大欲”,通过饮食制度、饮食礼仪、烹饪规范等方面来实现“礼”的要求;道家讲饮食“法自然”,养生服食崇尚与自然的和谐;汉地佛教讲禁欲修行与实行素食制度;杂家讲通过烹饪调和以求“至味”等等,对于形成中国人在饮食烹饪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其影响不容低估。

先哲先贤的饮食思想与哲理,集中反映在处理食与自然、食与社会、食与健康、食与烹调、食与艺术五个方面。这些饮食思想与哲理是中国饮食文化珍宝,我们当加倍重视珍惜,勿使丢失。

欢迎大家关注:靠谱吃货 class="QIHEIHQad3ec0b70c5f992f out-link" href="***s://***.toutiao***/c/user/4727232771/#mid=4727232771" id="link7769041006066733" target="_blank" 靠谱吃货:餐饮营销策划,旅游、酒店体验,美食自媒体人。

有观点认为,早期人类的饮食思想类的信息,基本上都密封在“石头的记忆”里,大量的史前遗址、遗物等待后人循序渐进地深入进去解读。距今二十几个世纪以前的两周时代,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烹饪理论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概言之就是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主张还有孔孟食道这“四大基础理论”。

《淮南子》一书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就是从食医合一的角度来说的,我国古代勤劳的先民焖很早就认识到饮食活动具有获取营养和医病双重功能,“食医合一”的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性结晶,是食医制度的出现。

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想与实践。先秦时代,把养生主张表达得最丰富突出的莫过于老子和庄子,屈原也曾就饮食与长寿的关系苦苦思考:“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吕氏春秋》中也记录了人们对饮食与长寿关系的探讨与追求:“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追求食物原料的性、功以及利是我们的先民对食物本味关注的基本出发点。中国古人认为性源于味,故对食物原料的天然味性极其重视,先秦典籍对此已有许多记录。

“孔孟食道”,是指孔子和孟子两人的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及其代表意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等正是孔孟对与饮食的追求。

Cola

分餐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会食制什么时候才出现?

中国古代从史前氏族开始到北宋初年都是分餐而食。

会餐制出现于北宋。最关键的原因是饮食文化的商业化。食材多元了、烹饪样式的也增多了,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一大改革。

自宋以来形成的婚丧嫁娶“办桌文化”“酒席文化”使得饮食成为一种社交手段。同饮同食是一种情感连带的象征,吃饭从果腹演变成了一种人情交际。进入明清后,这种人情连带的会餐制延续下来并完全成熟。

但总的来说,现代的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至今形成一种以“会餐制”为主流,兼容“分食制”的包容文化。

题主你好,我是LT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分餐制

分餐制在中国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是一种奢侈的餐仪。现今西方依然是分餐制。

数千年来,分餐都是中国贵族阶层的用餐仪式。古代咱吃货老祖宗们为保证生产力发展,只能平均分配食物。我们是个礼仪之邦,干什么都讲规矩。饭,天天都吃,吃饭的[_a***_]是最好的教化机会,因而从吃饭演变出了礼数。

会食制

会食制应该出现在唐代,理由是那会儿引进了胡人的高桌大椅,饮食方式随之改变。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图》壁画:凉亭内摆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九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大家在共餐。

总结:在我看来,中国从吃饭出现时,会食制就应该存在了,比如说军队打仗时是不可能一人一桌来吃饭的。还有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想想看如果分餐,平民得多准备出多少饭菜?所以分餐制多数出现在重大的宴会当中,而且古代吃饭是要换衣服的,一个个都要盛装出席。中国服冠制度十分讲究,明代中期上层人士出门赴宴是要穿礼服的,***礼服就去吃饭,那是对自己别人的不尊重。可是,吃饭时却是一定要换下礼服的。一是衣服很贵,别弄脏了;二是吃的时候也方便、自由。在亲朋好友面前分餐制礼仪一多,人就得端着,面具就放不下,还不如共餐,同吃同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3418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