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饮食养生指南

  1. 道教四不吃指的是什么,道教为何不吃这些生物?
  2. 孔子的养生之道有哪些,请你详细说明一下?

道教不吃指的是什么,道教为何不吃这些生物

道教是我们中国的本土宗教。几千年来,传承不断,已深入中国人民的心中,也在生活的各方各面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理论根据,他们是乱世中的英雄。

道教可以喝酒,尝荤,但有四不吃的规矩。所谓四大荤指的就是牛肉、乌鱼、鸿雁、狗肉。其原因是这样的。

1、不食牛,因其善。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众所周知,太上老君是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的,他被关令尹喜留下,才铸就了《道德经》。道经说,牛羊食草,纯善之物也。所以说道家不食牛羊肉,因其善。

道教饮食养生指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不食乌鱼,因其孝。人们通常说:乌鱼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道教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精神可贵可佳,吃不得。古人一般都不食乌鱼,捉到即放之。道教不食乌鱼,因其孝。

看到有人给出了正确答案,因为这是一个唯一的答案,所以不再赘述。

所谓“四不吃”,也叫“三厌”:鸿雁为天厌;牛、犬为地厌;鳝、龟为水厌。原因是:牛善良,龟忠孝;狗忠义,雁贞节。

道教饮食养生指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道家“贵生”“齐物”,不仅注重自身生命的修养,同时视天下众生平等,没有贵贱之分。所谓的“三厌四不食”只是道家戒律的“红线”部分,并非道家斋戒的全部。

这条戒律不仅是道家的饮食文化养生,更是道家精神养生的重要内容。所谓精神养生,就是注重精神品格的修养,主要是情志、意识、道德、品格和良善品质的培养修炼,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

中国人自古奉忠孝节义为人之大节,能尽此四节者,方可无愧于人之道,堂堂正正地立身于天地之间。道家选取动物界中最能代表“忠孝节义”的龟、牛、雁、狗,作为修行的“圣物”,所以不能杀生,更不能食用

道教饮食养生指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牛和狗都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一个任劳任怨,“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因此,道家不忍杀之、食之。

狗是对人类最友好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狗对主人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对主人的“忠义”是它的本能,因此不忍杀之、食之。

龟是最富孝心的水生动物。乌龟生过孩子后,眼睛会失明,找不到食物,只能等死。孝龟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送到母亲的嘴边,牺牲自己,救活母亲,是人生修行的必修课。所以不忍杀之、食之。

鸿雁对待爱情忠贞不二,一对鸿雁,若有一只走散、被擒、病亡,另一只一定会孤老终生,“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何止是写人的爱情,其实更是对鸿雁坚贞不渝爱情的礼赞。

孔子养生之道哪些,请你详细说明一下?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圣人。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四处奔波,饱受打击和挫折,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之中,但孔子却活了73岁,在春秋时期属于高寿的人了,从孔子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养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能在过去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成为一代伟人,与其坚持一些好的养生方法是分不开的。

其一,大德必寿。孔子提出:“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的 名言。他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 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 益于健康长寿。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 己,纤巧势利,耗心伤神,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与长 寿无缘。故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其二,强身健体。孔子认为养生要将静与动结合起来,除了对心理调节,通过运动来增强体魄对也是必不可少的养生方式。在春秋时代,骑射是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孔子对这两项技能尤为精通,曾经有过战场射杀敌人的良好战绩,平时孔子还喜欢钓鱼、登山和游泳活动,即使在周游列国时也坚持锻炼,常年坚持体育运动也是促进孔子健康的重要因素

其三,饮食有度。在春秋时期,尽管人们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但孔子却认识到科学的饮食对健康有益,他提出食不厌精的说法,并不是说要吃好的东西,而是要讲究营养卫生,他还提出发臭的肉不吃、不合季节的食物不吃、颜色不好的食物不吃等要求,很符合现代饮食卫生的要求,这一点对于当代人们的养生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综上所述,由于孔子一生自强不息,以德养寿,健身活体,饮食有道,生活规律,所以他一生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发奋图强,精进不止。孔子的人格高迈,目标远大,从不追逐物欲,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困难所折服。他不断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深得极乐之道,博大包容,安定泰和,浩气独立,无所畏惧,故而身强志坚,一往无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以“至圣先师”的形象屹立于世人的心目之中,成为人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光辉楷模与典范。

孔子的养生之道有

1食物变颜色不吃,变味了不吃。

2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

3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问题问的,孔子有养生之道?那为什么他幼年丧父青年丧母晚年丧子?他要真有养生之道,不告诉自己的亲人,让亲人也长寿?

按孔子的“大德必受命”理论,他母亲和孩子是缺德才没长寿的?

孔子能长寿,主要原因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辛苦劳作,只靠嘴皮子喝人民的血!

孔子什么家务活都不干,“君子远疱厨”。做饭的人在您眼里都是小人,那您别吃饭啊!但孔子不但要吃,还要吃有贵族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乡党篇》)

这是说孔子吃饭,主食越精越好,肉丝越细越好,不好的就不吃。妻子做的饭菜,孔子是坚决奉行烹调得不好,不吃;没有合口的调味酱料,不吃;从市集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肉切割得不合规矩,不吃;坐席摆得不端正,不吃等等。

面对这样挑剔的老公,亓官氏肯定也是一肚子火。于是,两人只要一开口说话,总免不了一场大吵大闹,以至于最后孔子的生活状态变成是“食不语,寝不言”。换句话说,孔子看到亓官氏,就不愿说话,不想说话,不肯说话;当然,亓官氏也不愿意再搭理孔子。而婚姻一旦到走到这个地步,那就只剩下一条出路:散伙!

孔子不耕不织,但在吃穿上可没少讲究!子曰:“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论语·乡党》)

意思是说:“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近乎赤色的浅红色和紫色也不用来作平常[_a***_]的衣服。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裹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的衣配狐裘。居家的皮袄身材要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做得短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长度为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用狐貉的厚皮作坐垫。丧服满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佩带。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作的裙子,一定要裁去一些布。紫羔和黑色礼帽都***戴着去吊丧。大年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衣服去朝贺,以示郑重其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3204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