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饮食与养生,清代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1. 清代管理皇帝饮食的地方是御膳房吗?对此你如何评价?
  2. 玉米和甘薯为什么会成为清代人爱好的饮食?

清代管理皇帝饮食的地方是御膳房吗?对此你如何评价

清代皇帝饮食的是御茶膳坊,清代初期,名称叫茶饭处。

《清史稿·志九十三职官志》内务府条记载:“设茶饭处,置总领各三人,饭上人三十有五人,茶上人十有七人”。到了康熙二十年设立饭上人委署总领一人。到雍正元年定总领授二等侍卫;饭上人授三等侍卫六人,蓝翎侍卫七人;茶上人三等侍卫三人,蓝翎侍卫四人;复置茶房侍卫内委署总领一人。到了乾隆十五年改饭房为外膳房。管事的总领官员叫做尚膳正、尚茶正,副总领为尚膳副、尚茶副。

后来把茶房和膳房合并成为御茶膳房:“茶膳房一、二、三等侍卫,一等三品,二等四品,三等五品。尚膳正各三人,四品。尚茶正各二人,四品。尚膳副、尚茶副、俱五品。”

清代饮食与养生,清代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御茶房,执守侍首领三人。侍监副首领四人。专司上用茗饮果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

御膳房,执守侍总管三人。侍监首领十人。专司上用膳羞,各宫馔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后省总管一人、首领二人。另外有庖长(就是厨师,至少相当于现在的行政大厨)八人,库掌五人,库守十有六人。这些职位才是具体做菜做饭的。

除了给皇帝有专门的御茶膳房,后宫其他人也有专门的茶膳房。皇太后宫,设茶房、膳房、药房首领各一人。太妃,太嫔,设膳房执守侍首领一人。太妃以下的膳房,统设执守侍首领一人。

清代饮食与养生,清代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平日皇帝最普通的一顿饭也要上20道菜以上。清代初年还比较节俭,乾隆时国富民强,就奔着高端大气上档次去了。到慈禧太后专权时,吃饭更讲究异常。凡是山珍海味,飞禽走兽,这些庖丁们变着法地煎炸烹煮,花样无穷。慈禧每顿菜点常常在百种以上,正膳所用菜肴至少要摆满三张拼起来的膳桌,各种冷盘、热馐、炉食、小菜。电影《末代皇帝》中小皇帝用膳前太监试菜是历史真实的反映。满汉全席是清宫盛大的宴席,前朝没有的,是清代宫廷的新创,它始于乾隆年间,慈禧专权时,更为奢侈。

玉米甘薯什么会成为清代人爱好的饮食?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爱好?你给我说爱好?要不是没有你说的“传统粮食”可以吃,谁会不吃粳米面条跑去吃玉米和番薯这种粗粮?

清代饮食与养生,清代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朝统治的全面铺开,其实就是一场大混战、大***。等到战争差不多结束以后,中国尤其是四川,差不多也到了十室九空的程度了。劳动力的严重匮乏带来的问题是两个——一,没有人种地;二、种出来的东西不够吃。

在这种情况下,刚刚舶来不久的番薯和玉米就成了宝贝了。它们产量高,好养活,不娇气,容易伺候,可以说全身都是宝。在这种条件下,玉米和番薯迅速得到了全面铺开的种植,它们也提供了在那个时代人们急需的淀粉和糖分。

等到康乾时期人口暴增以后,玉米和番薯就更加离不开了,因为虽然人多了,但是吃饭的嘴巴更多了,产量高的这两种作物自然更加受人青睐。其实也没法不青睐,因为只有种这些才能够养活人啊!这也是所谓“康乾盛世”又被称为“番薯盛世”的原因。

顺便说一句,清朝是唯一一个从头到尾都自称盛世的,这个盛世的水分有多大,大约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因为玉米和甘薯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中国的人数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增长。因为以前的土地有限,种植物的产量有限,由于技术的限制,那点土地最多只能养活1-2亿人,而因为玉米和甘薯的出现,能养活更多的人,所以到清末结束中国人能达到约4亿人。也就说比以前的朝代的人口翻了一两倍。


其实在明代有许多食品传进中国,这时的饮食才丰富,而且在古代,贫富差距特别大,底层农民生活可是很艰苦的,并不是每个朝代每个人每天都能吃得上饭,因为各种问题和税收,所以更多的时候底层农民只能吃各种东西来裹腹。而且水稻和小麦,粟等粮食的生产对环境要求特别严格。而且产量普遍不高。而且古代又放开生育,人口相对较多。


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其实玉米和甘薯吃多并不好吃。特别是当主食。因为其糖份特别高,吃多了容易腻。适合当粗粮少量吃。而且它对环境的要求并不高,无论南北,平原、山地、丘陵都能种,而且产量相对较高。所以它就成了底层农民生存和发展重要粮食,底层农民能吃得饱(但不一定好吃),能养活更多的人所以直接推动清代人口的实质性增长。

玉米和甘薯成为清代人那个时代人的饮食爱好不至于,但是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对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解决贫困饥荒,促进人口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物传入和推广

玉米也叫苞米,苞谷,明朝嘉靖年间传入我国,康熙年间得到大量推广种植。甘薯也叫地瓜,红薯,番薯。明朝万历年间进入我国就在南方云南福建等地广泛种植。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北方拥有了窖藏技术来冬季储藏甘薯,甘薯在北方得到了广泛推广。

土地开垦,便于种植

康熙和雍正年间面对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开展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鼓励开垦土地。两位皇帝的政策为乾隆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玉米,红薯不仅平地,普通耕地便于存活,两者皆耐旱。玉米山地丘陵地带也可以种植特点和甘薯沙地也能村会的特性,开拓了种植空间。乾隆年间四川,两湖,陕西,山西等地玉米得到了广泛的种植。甘薯也在北方大规模种植。

亩产丰富

玉米种植亩产量和小麦,稻谷差别不大,主要是它便于存活,山地丘陵种植开拓了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甘薯亩产量大,亩产可达千斤。甘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人民的吃饭问题。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记载“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所以番薯在康熙,乾隆年间在全国的大量推广种植,对当时人口增长很大帮助,甚至有人说“康乾盛世”就是“番薯盛世”。

文/红雨说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2823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