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情绪小主人说课稿

  1.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怎样才能改变?
  2. 心理学到底是学什么的啊,有什么用?可以开导自己吗,我心理有点问题?
  3. 很讨厌自己的儿子是怎么了?该怎么控制这种情绪?
  4.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方面?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怎样才能改变?

面对孩子的教育,永远要记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我们大多数家长总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自己没去过的地方“传承”给孩子,希望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竞的事业。

带有这种心理,我们就会苛责孩子,总是认为他这里没做到,那里没做好,实际上我们的要求是以自己成年人的要求在判断孩子,而实际上孩子所做的只不过是他那个年龄段应该做的而已。

心理健康情绪小主人说课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时,我们现在特别推崇“正面管教”,这就说明,过去,我们太不喜欢把夸奖与赞扬挂在嘴边了,总认为不能多夸奖孩子,夸多了孩子就骄傲了,飘飘然了,尾巴翘到天上了,总是认为要经常打击,把挫折教育贯穿日常才能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利。

贬低、讽刺、刺激——这种非“正面管教”的方法,实际上是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自我否定的***!当你把那些 你认为的 孩子的优秀同龄者当做榜样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能成为榜样?问题究竟出在谁的身上?你用对方法了吗?

想要培养一个“榜样型孩子”,就要让孩子在日常中树立信心。

心理健康情绪小主人说课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要换一种沟通方式。请那些把贬低,讽刺的话删除掉,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具体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这样孩子才能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欣然接受意见而不是与你抗衡。

第二,接受你的孩子。不要期待孩子会变成完美的天使,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又怎么能奢求小小的孩子去做到呢?

1很多父母之所以喜欢贬低自己的孩子,是因为父母大多希望孩子各方面都特别的优秀,所以很多父母希望通过贬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更加上进。 2因为很多家长都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希望孩子不会存在这样的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会对孩子有很多的要求,结果通过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还是有很多的毛病,这个时候家长就会忍不住的贬低孩子。 3但无论出于怎样的心理,父母贬低孩子其实是对孩子真诚的爱,因为爱,所以希望你能更优秀。我从小就没听过父母几句夸奖呢。我们做孩子也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心理健康情绪小主人说课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是否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看隔壁家的谁谁学生,他每年考试考全校第一,还那么勤奋又有礼貌,你怎么不像他?你要好好向人家学习。”

父母想要促进孩子而说的一句话,在孩子看来是那么地不能接受。

“你的言下之意是,不要我咯?”孩子反驳。

孩子最害怕家长说以下的话:

1. 傻瓜,你真笨。

行为:对孩子直接人身攻击,用难听的话数落孩子。

结果:孩子被贴上了标签,年幼的孩子可能会自暴自弃,直接用“笨”来逃避现实。

这件事情,在我家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我做得多好,从来都没有得到过表扬,还惹来很多批评。我还没上学的时候,父母老是跟我说表哥成绩有多好,考了99分啥的。等我一上一年级,我连续5次考了100分,父母不曾夸我一句。倒是第六次考了99分,一直数落我。

在家里,我是家务活做得最多的,父母没有夸我,反而偶尔有一次偷懒,就要被说。

每次人家来我家里,看到满墙的奖状,夸我的时候,父母总是转移话题,说人家的女儿多好看,我家的女儿很黑。人家的女儿已经在上班挣钱了,我家的还在读书花钱。然后,从小被说黑这点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阴影。搞得我一直以为自己很难看,也不怎么照镜子,不怎么爱与人对视。好在很多人对我还不错,让我不至于自闭。

不过,父母这种不断贬低自己孩子的行为,是真的会让孩子自卑。当我上大学以后,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不敢去竞争,因为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结束了才知道,原来我的实力是比别人强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而产生很多心理阴影阻碍了更好的发展,但我想,肯定不在少数。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内敛而含蓄的,听到别人夸自己会不好意思,而西方人会直接说谢谢,兴然接受。

当我看到中国老师来了的纪录片是,很心痛。美国孩子的59分可以得到夸奖,中国孩子的99分却得到批评。而当今时代,我看到很多年轻的父母已经改变了思维开始夸奖孩子。所以,也许你的父母也需要多去开开眼界,才能有所改变吧。建议把这部纪录片拿给你的父母看,让他们能够有所改变。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攀比的心理。

父母看到别的孩子上各种的培训班,也要求孩子去上。父母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总之,别人有上培训班你也得去。搞得孩子非常累,非常排斥。父母觉得给你报这么多的兴趣班还不是为你好,你这么不懂事,不珍惜,不好好学。结果冲突不断。其实,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父母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比较,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会落后于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也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绩也好,别人家的孩子学有所成,也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达到同样的高度。

其实,父母需要用心陪伴孩子,用心发现孩子的优势。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父母要帮孩子发觉自己的优势。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

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啊!”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

你都这么大了,还……”

父母总是通过一些否定性的语言来贬低孩子,评价孩子。当这样的信息达到一定的量,孩子会不加识别地把它内化在自己的意识里,慢慢地真的发展出那些糟糕的个性。

如果父母总用肯定的语言来激励孩子,孩子会无意识间会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特性。

心理学到底是学什么的啊,有什么用?可以开导自己吗,我心理有点问题?

学习心理学,这个口号我可能喊了不下一万遍了。从高中时期就对心理学感兴趣,大学时期就开始频繁出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然后到研究生阶段工作阶段也频繁接触心理咨询,陆陆续续也买了很多心理学的书来看、参加各种工作坊……对心理学方面投入可谓不少。至少算一个资深的来访者了。

李雪、武志红的微博我也关注了近十年了,也是资深老粉了。然而我还是一边为自己的各种学习而沾沾自喜,另外一边又被焦虑困住。每一次的学习都满足了一次脑high,感觉自己离幸福生活又近了一步。

直到昨天,距离二胎预产期不到7天的日子,我脑子里想的不是关于待产育娃的事,而是想我该如何跳槽转行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幻想休完产***如何申请岗位调动……哪怕是这次武汉疫情铺天盖地的消息也没能阻止我的种种幻想。直到琛照说,好好跟你的二宝在一起,好好地享受待产这段时间,好好喝茶聊天吧。我才回过神来,原来当下是可以享受生活的。

大脑被应试教育束缚了多年,模式很简单,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名利,似乎有了名利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这几年我不停地做各种学习***,升学、考研、体制工作……一路追赶,幻想到了某个点,我就可以开始幸福生活了。我从来不享受过程,我的愉悦感就是考试出成绩的那一刻,哇,我考了高分,爽!然后又奔赴下一场考试。婚姻、生娃仿佛也成了我走向幸福生活的一个工具。然而,生活的问题总是带给我焦虑,我无法安住当下,我一直幻想未来,我想要快点到达的那个未来,也许我成了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我的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我要快点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也许我有了一大笔金钱,我就不会焦虑了,所以我要赚一大笔钱……我的生活常常被焦虑困扰,我总是幻想活在未来,李雪说“活在未来是一种自我残杀”,当下不好,当下不能活,当下没资格享受生活……

学习了这么多年心理学,看了这么多著作,我还是被自己的焦虑困住了……这让我那应试教育的出来的好胜心太受挫了,感觉就是生活这场考试我不及格!这么多年,我投入的时间、金钱都去哪儿了?直到昨天看李雪直播,我才明白,我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事,活在当下。回到当下,好好喝茶,享受当下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让内心越来越稳。生命给了什么,就去感知它、享受它,而不是我想要如何如何……

所以学习心理学,到底在学什么?就是学习活在当下。好好[_a***_],好好喝茶,用已有的条件,当下就去幸福,能拥有什么,就去享受。滋养生命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

心理学分很多种,如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如果想靠学习心理学解决问题的话还是有些不现实的。因为大学心理学的学习,前两年学习的专业课很少,都是理论基础知识,有的人可能在这两年中心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

而且,你的心理问题我不知道是指哪方面,心理咨询其实只可以解决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而不能解决器质***变,说白了,就是像抑郁症、躁狂症等,心理咨询只能提供帮助,国家规定,这些属于精神学范畴,需要精神科医生治疗

所以,我劝你尽早去看心理医生,那样对你的帮助会更大。

我感觉心理学很重要,它和任何一个科类内容都有同样的学习重要性,心里学我的理解就是对自己的心理能力的一种调节,它是取长补短取精华去糟粕的一种过程,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心理没有问题,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多经历故事或者行万里路或者有有高人指路,

作为一个刚刚上路的心理咨询时,对你这个问题感到很熟悉,因为当初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从问题可以看得出来,你应该也是个善于反思自己的人,最近可能心理上有些困扰,所以希望从心理学上找到一些答案进行自我开导。

这其实很多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动机,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让自己走出内心的困扰。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用来开导自己,帮人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困扰的,是心理咨询,而不是心理学。

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从学科来分,心理学是一级学科,更偏向于科学理论研究,试图理解并揭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内在机制。

而心理咨询是二级学科,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畴,更多是基于科学理论的实践工作,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人们生活更加幸福。

理解了两者的关系,你所提的问题,答案也就很清楚了。

想要自我开导,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咨询的知识,比如找一些相关主题的文章和图书。

如果感觉自己一直走不出来,可以到一些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下咨询,这样效果会更好。

当然,国内的心理咨询鱼龙混杂,但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都是有科学理论进行支撑的。

本人是本硕都是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

心理学书面上讲来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科学。

心理学也有很多的方向,大致有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下面又各有分支。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

基础心理学,主要研究一些心理过程,比如人脑是怎么加工的,意识状态、记忆,学习,人格,相关的机制,目前脑科学研究的很多。

应用心理学有很多方向,比如临床方向,主要是疾病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还有其他的比如人力***管理、军事、工业心理学等等。

心理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人和人类,但是有时候医者不自医,所以,你如果有困扰,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学人士。

很讨厌自己的儿子是怎么了?该怎么控制这种情绪

孩子惹人生气的时候,也真是狠的牙痒痒,真巴不得这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是说归说,即使孩子犯了天大的错误,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抛弃他们,放弃对他们的管教和关爱,因为除了我们父母,没有人会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更没有父母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他们。你讨厌儿子,也是恨铁不成钢,暂时转移一下注意力,收敛一下自己的暴脾气,退一万步说,毕竟是自己生的,你老了,不还是要指望他给你养老送终吗?

家长讨厌孩子的结症,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度的结果。家长总是期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做,而孩子的所作所为却不可能达到家长的目标,为此家长的内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满、产生怨恨、产生焦虑、产生愤怒,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

人一旦有了负面情绪,就会去寻找平衡,就会去释放,而释放的过程,就是从敌视、抱怨孩子的一言一行开始的,讨厌孩子的情节一日重于一日,不满的情绪越积越多,导致家长的内心与情绪越来越紧张压抑、不满、阴沉、烦躁、偏见、消极。随之而来的就是总是以情绪化的方式对待孩子,也就是说无法冷静、无法忍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做情绪的主人,那么,你一定是一名不称职的家长,也就注定你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拥有一个身心不能健康成长的问题孩子。所以,要想真正让孩子优秀,你首先就必须优秀。而家长优秀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要成为情绪的主人,成为一名有修养、有耐性的父母。对于如何消除对孩子的厌烦、敌视的消极心理与情绪,我给予大家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

首先作为家长,要主动反省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策略、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否完全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规律与需求。我们的家长往往处于一个不可自知的误区中而不能自拔。就是角色的正确定位与换位思考。成人的思维认知与孩子的思维认知不能对等,孩子也在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身心都在变化,而我们家长的角色却不能随时跟着孩子的成长与孩子需要帮助内容的不同需求,来及时调整变化自己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导致家长与孩子的信息不能对称和互通。这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家长必须明白这个问题。

其次,作为家长,还要主动反省自己存在的心理压力,并想办法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心境,是管理自我情绪以及管理孩子情绪的前提。

最后要做的就是从思想上减压和做到真正的情绪上的放松。家长要想做的从思想上减压,就必须做到对孩子的教养进行原则性的调整,要遵从精养适度,粗养有益的原则,对孩子保持一贯的平等交流沟通的心态,不要盲目攀比,努力做好自己。同时要注重家庭和谐的建设与规范。在教育思想与教育步伐上必须赢得全家的共识、支持和配合。

孩子,你是天外来使。(高兴时)

孩子,你是人间妖魔。(生气时)

孩子,你是我今生的挚爱。(总的来说)

我们的三种状态,对应孩子的三种评价。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怎么怎么了,而是我们怎么怎么了,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进而影响我们对孩子的评价。

你讨厌的自己的孩子,要想想为什么?

看完你的问题,你说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其实跟我们大人的教育是有关系的,孩子小的时候他听话,是因为他小,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懂反抗,也不敢反抗。但是随着年龄慢慢长大,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尊,一味打骂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尝试好好沟通,听听孩子的想法,这很重要,尝试和孩子做个约定。有奖有罚,恩威并重才行。

每个人都要经历成长,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少年。试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曾调皮捣蛋,不听父母的话?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孩子调皮捣蛋也是天性,尤其男孩更是如此。

我相信你也是爱孩子的,不然也不会打了孩子后,会反省自责。

养育孩子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作为父母的不断摸索,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学习的。

保持好的心态,既然我们带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就要把他们好好教养成人。

共勉!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我是四个孩子的妈妈。教育小孩不能因自己的情绪来发泄到小孩身上。

小孩长到九岁半了,他的认知,判断,眼界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了,你不能用他小时侯教他的方法了。俗话说七岁,八岁厌人嫌。

七岁以上的小孩进入了小判逆期,有很多东西,他似懂非懂。又很好奇,有那种打破沙窝问到底的决心。

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很不听话,不懂事。其实他只是对事物好奇,想弄明白罢了。

换句话,如果在九岁多的小孩。对外界没有好奇心。也不会去犯事。我还会怀疑这个小孩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

九岁半的小孩有点小判逆那是正常的,只是我们做家长的要多去关心一下。小孩想问的问题我们都要尽量认真的回答。小孩想了解的知识,我们有能力的情况下都要去辅导。

不能用老一套的方法去管孩子。否则你越管教,他越反抗。

最好的方法是跟孩子成为好朋友。我们的交谈要真诚,让孩了打开心扉跟我们交谈。通过交谈我们才会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

你还可以用爱心奖励的方法。当小孩拿到了你给他定的十颗爱心,就奖励一件奖品。让他也偿偿被奖励的好心情。

更不能动不动就打骂小孩。当看到小孩做的不好的时侯不能一下子就大呼小叫。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方面?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并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准。但心悦灵心理认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品质。

1、智力发育正常。个体发展水平与实际年龄相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2、情绪稳定。能够适当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3、正确认识自我。认知自我存在的价值,认知自身的优缺点,自尊自爱自重。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友善。宽容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5、稳定,协调的个性。

6、心理活动与心里发展年龄特征相吻合。

我想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为表现去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心理健康:

⑴开朗,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有自己的爱好、兴趣。

⑵能同家庭成员、老师、同学之间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诚恳、谦虚、公正和宽厚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特别是同学之间本着“宽容、理解、尊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不计较小事,以和为贵。

⑶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努力发展身心潜能。不会因为羡慕别人而怨天尤人,产生嫉妒、甚至带有攻击性行为,同时不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

⑷思想应该有条理,行为前后统一,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一定的毅力,能够正确的面对挫折。并且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变化,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并且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放弃前进的步伐,敢于从哪里跌倒便从哪里爬起。

⑸同时,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能够经常保持愉快心情和积极的心态,遇事冷静,处理谨慎,同情老幼伤残,憎恨坏人坏事。

你好,对于这个问题,行业内有不同看法,但是总体一致,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评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除日常观察经验外,可通过测试得验证)2,情绪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经常保持轻松愉快,良好的心理状态)。3,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较快适应新环境)4,良好的人际关系5,反应能力适当、行为协调。5,心理状态与实际年龄发展阶段相适。6,有自控能力。7,自信心。8,健全的人格(客观又积极的自我意识)9,具备适当良好的抗挫折的能力。 其概括的看无非是:身体健康、人格完好、乐于交流,善于交际,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有所追求,积极进取等。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健康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条:

  1.求知欲强

  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提示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但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心理品质。

1、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2、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3、能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的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

5、稳定、协调的个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2768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