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案中班情绪分析与反思

  1. 什么是共情,如何感知别人的情绪?

什么是共情,如何感知别人情绪

什么是共情,如何感知别人的情绪?

共情是被心理学认为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关键,罗杰斯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就是说与一个人共情,需要以他的视野看世界,要进入他的世界里,一同感受所有的感受 。 共情也可以说是人们共同的心理沉淀或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

比如,听到老人讲革命事迹,仿佛真的回到那烈火战车上的豪情;讲到上阵杀敌,恨不得我们也共赴现场,就是这样一种共情,荣辱与共也是一种共情。

心理健康教案中班情绪分析与反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如何用共情来感知别人的情绪?

要能感知别人的情绪,要先理顺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可分积极情绪和消积情绪。

我们要用共情来感知情绪:

心理健康教案中班情绪分析与反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要接纳情绪所处状态,客观实际的分析,对方实际情绪产生的特点原因和文化背景。比如,用共情来感知孩子的情绪,需要明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性的特征,会产生什么阶段性的想法,才能够更好地遵守孩子的成长规律,客观感知孩子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长久的还是阶段性的,从而明白其实际需求。

其次,走出自己心里世界,换位思考,进入对方心里世界。摆脱以自我中心,让自己处于无我状态,用"你感到…因为…"引导诉说,一边倾听来对方的叙述,一边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并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验这个精神世界所处的情绪状态。这里要因人而异,善于感知,使用躯体语言进行交流,把握好角色,感同身受。

最后,跳出来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对方内心情绪体验的理解,回应传递给对方知道,明白他的表达,让他感受到是可以与他的内心世界情绪同频共振,甚至也可协助对方了解他未知或逃避的部分情绪。

心理健康教案中班情绪分析与反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与人的交往中,总在情绪场中,一个眼神,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个低头回眸,一声若无其事的微笑…都可能体现着对方千变万化的情绪,要想准确感知,唯有用心,唯有用真诚进入对方世界,时刻以对方视觉感受所有情绪。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一下善良和软弱。

善良是崇高的感情。软弱是一种人性的特点。善良值得一生为之努力。人做到善良很不容易。我们大部分看到和理解的不是善良,而是善意,比如看到流浪猫产生怜悯之心或者给了流浪者一枚硬币。善良的人内心拥有的不仅仅是怜悯之心,而是真正的慈悲胸怀。心理学中,这是一种同理心。也叫共情心理。这是一种觉知力。同理心可以感知到他人的艰难和不易并且有意愿帮助他人,这在心理学中是一个人获得的能量和力量。心理学中,一个人没有正面的能量不仅不会善良,而且会缺乏各种能力,比如,习惯抱怨,负向情绪多等等。软弱在心理学中属于负向能量,软弱的人一般能量较少,一般也很难承担起责任,甚至解决事情的能力也会比较弱。这两者的关系研究对于审视一个人的行为有积极的作用中国有句话“人善被人欺”,心理学中这种逻辑不成立的。欺软怕硬倒是有一定的科学逻辑。欺软中的“软”就是软弱,软弱的人因为回击力较弱才会被欺负。而善良绝对不是一种软弱,真正有能量,敢于回击的人绝不是软弱的人,但是他们一定有非常善良的。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需要从小培养,但是很多父母会将两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难达到,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这里还是要说一下同情心,是认知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引起恻隐之心。同理心,是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实际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当听到他人遭遇不幸时,有同情心的人会说:“我真的替你感到难过。”

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却会这样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同理心是牵涉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必须认真地倾听,而且了解、接纳对方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同他人体验的态度。同理心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

不过,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育出来的。英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两点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发展同理心:不嫉妒,不攀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2683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