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情绪解释图表图片大全

  1. 有哪些可以调控自己情绪的书籍值得推荐?
  2.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是一回事吗?

哪些可以调控自己情绪书籍值得推荐

我推荐两本:《情绪急救》和《控制愤怒

《情绪急救》

本书是几年前在豆瓣上看到特立独行的猫推荐,被她及其逗逼风的推荐语吸引,买书时便凑单了一本,没想到这本书竟然从此成了我的床头读物,离不开了。后来我签约了一个讲书稿平台,提交书单时第一本就选了《情绪急救》,可惜的是,已经有人解读过了,没写成。

这本书的作者叫盖伊·温奇,美国人,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毕业后一直以私人心理医生的身份在曼哈顿工作,帮助病人将情绪急救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情绪急救》简单来讲,是一本心理自助类书籍,作者列出了生活中常见的7类情绪——拒绝、孤独、丧失、内疚、反刍、失败、自卑我们造成的心理创伤,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这7类情绪困扰有个特点,就是没有严重到需要求助心理医生,但如果放任不管,感觉到糟糕的时间比较长,影响生活质量。比如,一个有反刍倾向的人,吃晚饭的时候和男朋友因为一些分歧吵架了,那接下来的这一晚上,她的脑海中一定会反复重现男朋友以前对自己的各种伤害,基本没法睡觉(这个人就是我,捂脸ing),可如果在这个时候,她能翻开《情绪急救》,意识到自己又陷入了反刍中,并试用盖伊博士提供的治疗原则,那她很快就能从反刍中恢复过来。
图书市场上的心理自助类图书很多,我之所以偏爱这一本,是因为这些治疗原则简单便捷,效果明显,最起码对我是有用的。列举作者给的反刍的治疗原则,给大家看看:
  • 疗法A:改变视角
  • 疗法B:分散注意力,缓解情绪痛苦
  • 疗法C:脑海中改变情绪的含义,更加积极地解释各种事件,从而改变我们对现状的感觉。

陷入反刍情绪中时,我一般会选择B,看会儿综艺节目或者干脆去跑跑步,转移注意力。有时候也会选择C,就是在脑海中跟自己辩论,“刚才这个事情,他真的是针对我吗?”思来想去,到最后发现可能是自己过于敏感了,到这个事情,基本情绪困扰也就消失了。

《控制愤怒》

心理健康情绪解释图表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本书是我在写讲书稿时偶然碰到的,作者很厉害,叫阿尔伯特·埃利斯,你可能没听过,但没关系,你只要知道在美国和加拿大应用心理学家影响力排行榜上,他排第二,佛洛依德排第三就够了。

如果说《情绪急救》主要是在告诉我们遇到情绪困扰时怎么做,那么《控制愤怒》就是在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被各种情况困扰。

阿尔伯特·埃利斯创立的门派——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不同于以往的心理流派,它认为人对某一***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该***的反应,这就是说,人们的情绪困扰并不是由外界因素或者别人引起,而是由自己引起的。那么,控制困扰情绪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了。运用这一理论,作者写了一系列书,除了《控制愤怒》,还有《控制焦虑》等,其实换汤不换药,看一本就差不多了,只要记住这一理论,知道情绪困扰掌握在自己手里,改变起来就简单了。
《情绪急救》和《控制愤怒》,一个注重理论,一个注重方法,建议一起阅读,让我们都远离情绪困扰。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对这两本书的观点。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有个章节是专门讲情绪的,我个人觉得特别好。内容翔实,还有案例。

心理健康情绪解释图表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书里说,情绪分有助益情绪和无助益情绪。顾名思义,有助益情绪是有助于关系的有效运作。 显而易见,我们要把无助益的情绪减到最少。

首先要学会区分两种情绪的不同。

差异之一就是它们的强度。比如,一定程度上的生气和恼怒都是可以有建设性的。但是暴怒就是导致事情变得糟糕。

心理健康情绪解释图表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区别二在于时间的持续性。比如说,失去一份工作后,会有一段时间陷入沮丧。但是如果为此浪费过多时间,就会一事无成。这种过分沉溺在消极思想里的行为,只会强化自己的负面情绪社会科学家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思维反刍。

其次,我们看一下无助益情绪的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生理因素。像害羞,言语攻击和魄力都和生理因素有关。有些人认为是遗传导致的,不过生理因素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变的,怎么改变,后面再说。除此之外,认知科学家认为是与人的大脑有关的。大脑里的防卫系统在有生理危险的时候,会诱发大脑害怕或愤怒的情绪。比如,有的人离你很近,你就觉得不舒服。有人插队,你会很生气。

第二个是情绪记忆。神经科学家认为,有些威胁的来源就是情绪记忆。比如,以前在学校里被同学嘲笑写字丑,从此就不会在公开场合写字。

第三个是自我内言。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一件事情所作的诠释,决定了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想法也会对我们的感觉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在面试的时候,高度焦虑的人,可能会想,我做不好,这类负面的自我内言。情绪模式就是无助益的。

暂停:有些事只有停下来,才能想得更清楚

推荐过这本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或写了什么,都不要马上回应。 目标是让自己遇到意外或紧急状况时,不妨将自己的心智从行动中暂时抽离出来。

书中提到大概有70%到80%的语言沟通会被“忽略、误解或很快遗忘”。你心里可能会这么想:你说的和我听到的一样吗?我听到的和你的意思一样吗?你听懂我跟你说的意思了吗?

在流通中要以“达成沟通目的”为最高指导原则。 话说完和讯息传送出去,而且确定对方接收到你要传达的讯息,也的确按照自己的原意去理解,沟通才算完成。

在书中读到一些技巧对情绪控制很有帮助。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而且在一些场景中会有人利用你的弱点来攻击,让你失去自信或情绪崩溃。

快乐、乐观、积极的情绪往往会让我们在做事情时变得高效、事半功倍,所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是我们生活里特别[_a***_]的事情。人邮君将推荐以下书籍给各位读者,愿您能掌握快乐,把握幸福,跟着***学习情绪管理之道!

01《驾驭情绪:通向快乐的途径》

本书适合所有被拖延、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的读者阅读的书,适合所有希望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感情、控制快乐,从而更好地工作、生活的读者参考。

02《高情商与情绪控制力》

本书尤其适合大学生、初入职场年轻人以及渴望管理自己情绪的人,大家在阅读后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能面对人生中的失意,越来越能管理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成就自己职场内外的人生。

03《自愈的本能》

本书既可以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的人群排忧解难,能够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有巨大压力的上班族、学生等人群减轻负担,帮助其打造健康生活方式

情绪管理的专业书籍,我就不一一介绍,因为我读过一些,管用的不多,有效果的太少。

我想为大家推荐的有三本书,这三本书,其中一本是老子撰写的《道德经》,另外两本,是记载释迦牟尼教诲学生(***)的言论,一本叫《心经》,另一本叫《金刚经》。

切莫以为我在推荐宗教书籍,因为《道德经》,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宗教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而释迦牟尼,虽是佛教的创始人,但《心经》和《金刚经》,讲的都是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通向幸福目的地的方法和路径。应该说,这三本书,或这三部经典,都是人类智慧的巅峰代表

固然,这三部经典著作,非常难读,非常难理解,也非常难读懂,然而一旦读懂了,收获会非常非常之大,简单的情绪管理,自然不在话下,即便精神与灵魂的疏导工作,也会变得极其方便且容易。

本人绝非盲从恭维。我集数十年的体认、感悟和研究,现正为宣传推广这三部经典著作,在做通俗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相关工作。其中,口语化解读《道德经》的科普读物巜怯之讲老子:宇宙与人生的秘密》,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口袋书《老子略谈·逼近本原》,正在筹备出版;口袋书《人类智慧巅峰会谈·金刚经与心经略讲》已完成初稿,正在改稿。非常希望能与有识之士,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是一回事吗?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是一回事吗?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都是医生,只要被为医生的人,他就应该具备国家认证的医师执业资格,是从国家医学方面承认的从业人员,也就等于他拥有行医和开具处方的执照,所以“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都是医生是一回事,不同的是精神科医生工作的范围一般都是专业性的***医院,或其他较大的三甲医院所设立的精神心理科。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康复师如果没有取得国家认证的医师执业资格是不能被称为“医生”的。

另外,平时我们被称为心理学专家的人,如果没有医师执业资格也不能被称为医生,因为心理学行业韩国的面积是比较广的,而***医学,只是医学而不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不过学习心理学专业的,比如学习康复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达到硕士以上毕业的可以参加国家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获取资格认证后就可以被称为医生。现在有一部分心理咨询师、心理康复师、心理治疗师或参加社区心理工作的一些人也具备执业医师的资格,可以被称为医生。

其实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只是称谓上看似有区别,而实际所针对性的职业是一致的,所谓的精神既是心理,心理也既是精神,只不过从学术或者专业性分类角度不同罢了,再比如,在***学,比较严重的***被称为“精神分裂”,而在心理学对于精神分裂的称谓是“心理崩塌”。精神科医生,主要是从医学的角度来审视病人,而康复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也有部分医学所涵盖的***学知识。只不过与***学相比,心理学所涵盖的内容更广泛一些,并包括许多不同的专业。你虽然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考取了国家医学医师执业资格,并且通过了认证,进入***医院工作,那么你就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如果在其他综合类医院,在精神心理科工作,你既可以成为精神科医生,也可以被称为心理科医生。因此不论是精神科医生还是心理医生,都是医生是一样的。

这俩怎么区分有啥关联呢?为了便于区分,我们简单些说啊。

1. 精神科医生一般在医院出诊看病,正规医科专业背景,有处方权。精神科医生是现象学诊断,治疗目标是消除症状

举例:某人出现了幻觉妄想,总觉得有人想害他,足不出户还说自己爸爸给他饭里下药,还***。

这就赶紧往精神专科医院送看精神科医生。

医生依诊断***取治疗,一段时间后,病人症状消除符合出院标准就可以出院在家进行康复。

2.心理医生一般在正规医疗单位或相关医疗单位就职,正规医疗专业学历背景。有的出诊,有的有处方权同时他们也做心理咨询。如果你最近工作压力大崩溃了,心慌出虚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坐立不安的。那么你就去医院看心理科找心理医生,他们会根据他们的诊断评估***取药物或心理治疗等方式

所以,这俩是有区别的。

最后心理咨询师,一般在各大院校以及社会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任职,也有在医院的。需要取得资格认证,并持续学习以及督导和个人体验。注意啊,持续学习!

面对的是普通大众你我他。

心理咨询并不以提供现实解决方案为目的,而是关注为什么。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它们的来源和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它们不完全是一回事。

  • “精神科医生”,从来源上讲,它的性质更多的是带有医学性,它是现代医学分属的一个学科。

  • “精神科医生”以***学为内容,主要研究人的精神现象、规律和治疗方法。
  • “心理医生”,心理学的起源是哲学,1876年才与哲学分的家,教科书上是把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它的性质更多的是带有人文性,是一种社会性的职业。


  • “心理医生”主要面向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和各种轻度心理障碍的人等。心理咨询师主要是运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法。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它们的职业内容又是联系和交叉的。人的许多精神现象与心理情况是关的,而人的许多心理状况又与精神内涵有关。

所以,在治疗方面,“精神科医生”也会***用心理治疗方法的。而“心理医生”因为职业资格所限,则不能运用精神类的治疗方法。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海德,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心理医生”是大众统称所有从事心理学人群的称呼。其实并不准确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相关规定,唯有取得卫健委颁发的资格证,且在医疗机构内,才可以进行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

因此严格来说,”心理医生”泛指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当然由于职业取向不同,精神科医生更侧重疾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而心理治疗师则偏重心理治疗。

而”心理咨询师”则按《精神卫生法》规定,只能从事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及情绪困惑的咨询和干预,没有诊断权和治疗权。

当然由于当下我国的现实环境,许多医生也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精神科医生考取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因此,在医院中,精神科医生本身若同时是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可以更好的为患者进行治疗。

所以,宽泛的讲,”心理医生”包括了”精神科医生中持有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医生。

欢迎关注我 class="QIHEIHQ0755dd75a98bd89c link-at" data-uid="1063***0177821149" href="***s://***.wukong***/user/?uid=1063***0177821149" target="_blank"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2682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