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养生

  1. 静以养身俭以养德是什么意思?
  2. 静以养身,俭以修德,怎么不同于寻常,是作者写错了还是?请老师赐教?
  3.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不是要超凡脱俗、与世无争?
  4. 如何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以养身俭以养德是什么意思

指恬静可以修善自身,勤俭可以淳养品德。

本语出自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诸葛亮因为蜀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后要为国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传至今,对年轻人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静以养身,俭以修德,怎么不同于寻常,是作者写错了还是?请老师赐教?

你的问题提得对。这是作者的笔误。

明一养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语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原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虽然修和养都有学习锻炼培养的意思,但作为谓词与被支配词语之间,在搭配上有习惯原则。如同“提心吊胆”,说成“吊心提胆”也讲得通,但不合习惯。“修身养德”也不能说成“养身修德”。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不是要超凡脱俗、与世无争?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附全文如下:

明一养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品行高尚的人,从宁静处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只有内心恬淡,不贪图功名利禄的人才能够明确志向;只有宁静下来,集中精神,才可以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的时候必须静下心来,而所有的才能皆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而没有明确的志向也会学无所成。有所懈怠则无法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则无法陶冶性情。年华随着时间飞驰,意志也同岁月流走 ,最终如同秋叶一样枯败飘零,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的守着破房子,那个时候再去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明一养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父母对于孩子,都有望子成龙之意。诸葛亮也不例外。这是诸葛亮写给自己的儿子的一封家书。目的是教育孩子如何修身立志。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于一身,被称为智慧的化身。古代家训,往往是上一辈人根据自己一生的生活经历,学术思想等所总结出的为人处世之道 ,其中凝结了许多无上的智慧。对于子孙来说,无疑是一部传家宝典。诸葛亮的这封《诫子书》,实为家训翘楚。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希望今天的我们也能够汲取古人留下的智慧,不辜负父母的殷切希望。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指志向修为,为一种自我修持的能力;超凡脱俗,与世无争或说气节,或说消极的人生态度。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  不看轻看淡眼前的名利,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静下心来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淡泊”与“宁静”的目的,是学习“明志”,即志向远大。一旦时机成熟就“致远”,即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应有的积极人生态度。立足长远,不断修为,就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甚至是抱负和理想。

关于气节。以陶渊明为例。他所表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正义气节。在年轻时,他也曾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国家动荡不安,他的抱负无法实现。耿直清廉,不屈攀权贵的秉性,使他与污浊黑暗社会格格不入。

陶渊明做官,本为生存计。他却看不惯官场,时隐时仕。义熙元年,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上面派员了解情况,有人劝他穿戴整齐相迎,他却不愿为这五斗薪俸之官献殷勤,自此辞官脱离官场。后来,家境贫穷,却不受江州刺使馈赠的米和肉。甚至还拒绝了朝廷征召他任著作郎之职。

陶渊明的人格和气节,以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远大抱负为代价,得到的或许是心灵的自由。

当然,虽然官场上少了一位官僚,却成就了一位隐逸诗人之宗和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显赫的文学大家

关于消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看待事物与人生处世,相对比较消极。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虽不相同,每个人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初衷是一致的,即思想觉悟较高,道德品质修养良好。但这种思想境界,需要在经历和悟性中锻造。

如果持有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消极人生态度,不融合现实社会,不参与市场竞争,就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就会被现实社会所淘汰。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文章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只是借用了这句话来教育后人。省略了首句中无和非这两个否定词以后形成的成语,用来表达君子应有的操守。

所做的一切,都为了看得更清,走得更远。

生与死、荣与辱、得与失、冷与暖、苦与甜,这些周而复始、生生灭灭的惶惑,无时不在困扰着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

其实,对于人世间诸多的惶惑和无奈,不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让人明确自己的远大志向,不要去追求虚名和利益,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不被各种诱惑和艰难困苦所困扰,才能达到人生高远的境界。

老子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管世事怎样反复无常,只要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不会愧对人生。

人,凡是生活赋予你的,你都要欣然接纳,不要去追求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并不影响你生命的内涵。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感悟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悠然;还可以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可以玉树临风,泰然自若。

然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怠世,也不是逃避现实、漠对人生,而是在纷杂的尘世里,为自己留下一片纯净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落,你都可以免去浮躁,轻松自如地走在人生宽敞的大道上。👍👍👍🌹🌹🌹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不是要人们超凡脱俗,与世无争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写作“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之“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要去追求虚名和利益,要明确自己的志向,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不被各种诱惑和艰难所困扰,才能达到高远的境界。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所要表达的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抱有的人生态度和情怀,说明一个人要想在思想上和事业上达到一种高远的境界,必须要有明确的志向,始终以一种不骄不躁的心态,排出各种诱惑和干扰,才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和志向,并尽力在现实中去做到。但人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到超凡脱俗,与世无争。

“超凡脱俗,与世无争”,表达的是一种道家或佛门***以出世的角度看待人生的态度。

我们没有遁入空门,不可能做到超凡脱俗。一个人生活在尘世中,脱离不了人间烟火,成天上班下班,油盐柴米,萝卜***,房贷车贷,一地鸡毛,怎么可能做到超凡脱俗?如果一个人真这样做,只能是别人眼里的“酸秀才”,兜起一副酸不拉几的架子,处处显得与众不同,脱离群众,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我们也不可能做到与世无争,因为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必须要竞争。我们不会去计较那些虚头巴脑的虚名,也不会异想天开想发大财,但我们必须要在职场竞争,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保住自己的饭碗,去争取更好的收入,这样才能保证衣食无忧。

如果在现实社会中要做到“超凡脱俗,与世无争”,最好是出家修行。

总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达是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人生态度和情怀,而“超凡脱俗,与世无争”表达的却是出家人的一种心态,两者完全不同。

如何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句话的出处是诸葛亮的《诫子书》。翻译过来是: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诸葛亮因为蜀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后要为国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早在三國時期記載中,曾記諸葛亮寫給兒子,教育兒子長大要做國之棟樑有用的人,其書信中《誡子書》文書上之話,這也是諸葛亮自己勵志協助治理國家,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人生寫照。譯意為:為人要若要做到高尚而有品德之君子行為,以寧靜之心而靜下來閱讀消化,這既可提高自己的素養文化,也可提高自身文學修養,切勿浮躁的操之過急或者急功近利之心;平心靜氣下閱讀思考並排除身外之一切干擾,才能確立志向目標,若不排除雜念干擾即無法達到遠大志向的目標的。毛澤東***曾習慣泡在市場鬧市周圍閱讀思考就是如何在浮躁吵鬧環境下自己靜心閱讀思考。為人要以勤儉節約、勤儉樸實的作風作為自身行為品德;而養德之道首先是孝道,百善孝為先。勤儉則可養謙虛之道。力爭一個勤儉樸實、節儉增福的人。黨的初心志明:作為黨政機關人員唯有帶領艱苦奮鬥、勤政廉潔而不鋪張浪費的作風品德。

你好!很高兴能够在网络里与你相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出处及大意上面几楼的朋友都已说的很清楚,在此不再赘述。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其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诸葛瞻,才有了写下这篇传颂千古的名文。字字句句 饱蘸着一个父亲对孩子无灾无难到公卿的强烈愿望。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八个字字字千金,意义深刻、意味深长。笔者理解的第一层意思是处世为人层面。告诉其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其子以“静”来做学问,做人要时刻保持内心宁静、时刻自我反省,生活中要处处保持俭省节约的品德修养,以这样的一种标准来修炼自己的身心,并在待人接物中给人留下一种自然天生的高尚与矜持,以达到受人尊重和欢迎的目的。

第二层意思是生存技术层面。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尽善尽美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和日积月累培养起来的高尚品德,再加上遗传至诸葛亮的超优秀基因,其才华更是绝非一般人能比。这样的人放在今天,到哪个公司单位都是极受尊重和欢迎的,因此笔者认为这正是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教子高明之处。还有一点就是,以“俭”修身,俭不仅仅是节省用钱,再者,节俭本身放在今天说也是一种美德。如果能够节俭,“贪”的事就比较不会发生。人生如果奢侈浪费,自然就容易陷入贪的境界。俭,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智慧。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言简意赅,不事雕琢,虽是古代家训,但放在今天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因为这种美德正是我们国家提倡的,是一种极其优秀的个人品质。如今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忘了以俭朴来培养子女养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可以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当做我们的座右铭和人生格言,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女修炼和教育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这是出自志书《三国。蜀》中,记载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教育儿子做一个有用的人的书信中《诫子书》一文上的话。读来,让人觉得,虽然是父亲诸葛亮写给儿子,要求儿子的信中告诫话,但应该说,这也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这句话是说: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诸葛亮写下《诫子书》,本意是教给八岁儿子,正直做人,修身养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流传至今,作为凝聚着先辈智慧的古训,它敦促年轻人进步,简朴,积极向上的现实意义仍然值得重视和珍惜。

如何理解静巳修身,俭已养德。修身和修心是相连的,修身不修心是根本就静不下来,试想一个人在打坐中但头脑乱纷纷什么都想,那是一点都静不下来的,也是没有用的。再说德呢,他是人吃了苦做了好事而换来的,它还和一个人的上辈子有关。你想如果他大吃大喝那么造的话,德就会很快的没有了。所以就要俭己养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24625.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