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饮食养生,魏晋南北朝的饮食

  1. 魏晋清谈都谈些什么?

魏晋清谈都谈些什么

玄学

玄学是魏晋的哲学,其主要表现为清谈。东晋四大名臣王导、庾亮、桓温、谢安,都是清谈家。之前大火的电视剧《军师联盟》里夏侯玄,也是著名的清谈家。甚至,著名的帅哥卫玠还差点被谈死。

怎么回事呢?

魏晋南北朝饮食养生,魏晋南北朝的饮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来有一次卫玠去拜访王敦,结果遇到了王敦的属下谢鲲。二人一见如故,清谈起来,一谈就是几天几夜,卫玠终于扛不住,一病不起。之后,他因为长得太帅,尽管还在病中却依然被人们围观,终于被看死了。

玄学既然是一种哲学,清谈也必定是富有哲理并且充满智慧的。有一些清谈家们的清谈会,甚至会被广为传颂。

清谈既然知识含量极高,那么参加清谈会的也一般都是文化人。这时候谁要是听不懂或者跟不上了,就会很丢人。谢安的哥哥谢尚向著名清谈家殷浩讨教时,殷浩没说几句话谢尚就听不懂了,紧张得汗流浃背。于是殷浩便找人拿了条毛巾给谢尚擦背。

魏晋南北朝饮食养生,魏晋南北朝的饮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来清谈也是有挑战性的,但即使如此魏晋名士们仍然乐此不疲。所谓士族,就是世代当官的家族。这些家族最初凭借着知识改变了命运,成为了统治者,因此展示自己的知识就成了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必须依靠清谈。

但清谈的主题终究是玄学,玄学是哲学,而且恰如其名,玄之又玄。其探讨的往往是世界的本体是什么、思辨的方法是什么等问题,虽然高深却无关实际,与关心政治与***的儒学形成了鲜明对比。儒学需要实践,而玄学却只需要清谈,也因此有了所谓“清谈误国”的说法。

谢谢北京东方国学院的邀请。玄学是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以《老子》为研究核心,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研究和解说,是道家一个分支,有新道家之称。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南北朝饮食养生,魏晋南北朝的饮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何晏(?—249年)字平叔,为曹操的养子,正始(240—249年)年间,曹爽秉政,何晏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夷三族。王弼(226—249年)出身官僚世家,曾任尚书郎,注解过《道德经》和《易经》,与何晏等同倡玄学清谈,高傲不群,为人刻薄,24岁时因疠疾而死。

清谈都谈些什么呢?《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写道:“何晏、王弼,祖述玄虚,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直取其清谈雅论,辞锋理窟,剖玄析微,妙得入神,宾主往复,娱心悦耳。然而济世成俗,终非急务。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

何晏、王弼主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戎传从弟衍附传》)。

何宴认为“道”或“无”可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而存在。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倡“圣人无情”说。“以无为本”是他们理论的核心,又被称为“贵无”说。

王弼曾提出“道法自然”的论断,道以自然为法,又顺应自然。认为无为本,有为末;认为无为本,有为末。

玄学在一种时髦的谈资,许多士族中人不懂玄学,却手执麈尾,口中雌黄,附庸风雅。麈尾是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木条上绑着兽毛,有点像马尾松。士人清谈时手执麈尾,为名流“装雅神器”,挥舞麈尾象征思想界领袖的地位。

《晋书·王戎传从弟衍附传》称王衍盛才美貌,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屡居显职,后进之士,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说起“清谈”二字,大家都会想起时下流行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中“空谈误国”一词,来自于“清谈误国”。该说法应源自明朝末年顾炎武先生的总结。指的是魏晋时期名门士族沉醉于清谈而导致亡国无日。那么,魏晋清谈究竟谈了些什么呢? 魏晋清谈

“清谈”的由来

第一个对魏晋清谈进行界定并加以描述的学者是清朝乾嘉年间的赵翼(1727一1814)。赵翼在他的《廿二史札记》中撰有“六朝清谈之习”及“清谈用麈尾”两条。这说明魏晋清谈的风尚在南朝达到了鼎盛,而其标志性的动作就一手拿着麈尾来拂秽清暑,一手把玩着玉如意寻找灵感,仅此两样,仙风道骨之气便已毕露。所谓“清谈”,重点在于“清”字。这就要追溯到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当时的士大夫集团先后与外戚集团及宦官集团恶斗,站在朝堂之上的太学生与正直的朝官自诩为“清流”,而他们对于官场百态的评论就称为“清谈”或“清议”。刚开始的“清谈”是从品评人物开始的,如许劭对于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就是一句著名的清谈。

魏晋风度

“清谈”这一名词在魏晋时期就开始演化成一种独特的辩论交流方式,即是“玄谈”,这才是我们所说的“魏晋清谈”。魏晋清谈以“三玄”(《老》、《庄》、《周易》)为主要谈资,以人生社会与宇宙的哲理为内容范围,以魏晋玄谈大家夏侯玄、王衍对于经典的解释为起点,相互辩难,相互问答,内容也涉及许多对儒家思想的新解。东晋以后,佛理成为清谈的重要内容之一,魏晋清谈形成了“援儒入玄,玄释双通”的社会思潮。这场思潮号称中国历史上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儒学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对于玄、释两家的吸收,在唐宋之际衍生出奠定中华文化思想基础的“新儒学”。

论儒谈玄的“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大变革时代,持续的分裂、动荡以及政治的***导致了社会思潮的剧烈变化。魏晋时期又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汉代以来官方塑造的儒学正统,纲常***在这一时期逐渐动摇,佛教思想的传入,道家思想的再度勃兴都对魏晋时期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魏晋清谈”现象即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兴起。

对于“清谈”的定义,学界和社会有不同的看法,大体上是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逃避现实的一种社会风气。

“清谈”与东汉时期的“清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清议”以臧否人物为主,魏晋时期的”清谈“也继承了“清议”这样一个传统,主要内容包括“臧否人物”和“谈玄”两个方面。

“清谈”内容既有纵情任欲的一面,同时还涉及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许多重要问题。譬如“名实问题”(典型的如“才性”的关系问题)、“宇宙本体问题”(典型的如“有无之辩”、“鬼神之辩”)、“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等等,”魏晋玄学“就是在”清谈“的风气中得到发展,先后出现了一大批善于谈玄的学者,譬如何晏、王弼、”竹林七贤“等。“清谈”的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一人提出自己的论断,征求对手的反驳;一种是在听众面前自己设问,自己答辩。在争论的过程中,参与争辩的人往往会意气用事,总是需要通过各种论述压倒对方。在清谈的过程中,有时候参与清谈的魏晋士大夫夫们也会设计一些游戏来助兴,比如通过啸的方式来助兴(实际上就是吹口哨,看谁吹的响),有时候为了增强自己在清谈中飘逸的状态,许多人还会服用一种在当时被称为“五石散”的药物,实际就是精神类的毒品。后世常常提及的“名士风范”就是起于魏晋清谈。

后人对于魏晋清谈褒贬不一,甚至长期以来都有“清谈误国”一词的转用。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应该回归到历史现场,在历史的背景中去理解历史现象。魏晋清谈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1064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